查看原文
其他

2020 年北京高考押题训练系列 (训练项:古诗文·现代文·大作文)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丰台区2020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语文试卷

2020北京海淀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陈经纶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

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

北京市十一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

2020年6月西 城 区 高 三 二模模 拟 测 试语 文


2020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微写作讲评及例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作文①优秀例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作文②评阅标杆文

海淀区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议论文标杆文

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一模范文

2020年北京高三朝阳一模作文范文

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一模标杆文(议论文)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议论文范文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记叙文范文

 2020北京市东城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范文

北京市密云区2020届二模作文标杆文—《站在十字路口》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2019—2020学期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西城高三(下)6月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高考练习二模语文

2020北京房山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年(11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微写作、写作)教师版

2020年(11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论语》《红楼梦》

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考语文查漏补缺试题

《论语》理解练习题2

2020北京人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高考2020年语文押题试卷

2012——2019年高考北京卷高分作文选读



〖高考预测·

2020 年北京高考押题训练系列

(训练项:古诗文·现代文·大作文)

说明:此训练系列旨在根据往年的高考真题与 2020 年各区模拟试题的综合考量,而作出的

题型的样式与预测。这是个人的感知,仅作参考。特此说明。

————————————————————————————————————

古诗词鉴赏部分

? 【题型——对比式鉴赏】

【概念解读】

对比式鉴赏就是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的比较与鉴赏。对比鉴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

对比点的比较。

1. 内容题材的比较  2.情感主旨的比较  3.艺术手法的比较

4. 物我形象的比较  5. 语言风格的比较。

———————————————————————————————————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共 12 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

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

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的一项是( )。(3 分)

A.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 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 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

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共 12 分)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1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

赌?老来猛气还轩举【2】。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释:【1】陈维崧: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2】轩举:

高昂飞扬。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词描写了苍鹰掠过山岭、平原、天空时的飒爽英姿。

B.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C.咏物诗词有时托物言志,有时借物讽世,这首词重在言志,兼带讽世。

D.词有豪放、婉约之分,这首词慷慨沉郁,气势飞动,颇具苏、辛风采。

2.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C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欲扬先抑。

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不渝。

3.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请从思想感情、写作对象、描写手法三个方面,

比较这首诗与陈维崧词的不同之处。(6 分)

 

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共12 分)

 

宿业师山房 期丁大 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山房,山中的屋舍。 ②丁大:作者友人。

1.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

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

D.最后两句用期宿来点出与友人的期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期待。

2.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蕴含有见证朋友之间彼此相知的意思。

下列诗句中的也是表达这层含意的一项是(3 分)

A.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雍陶《韦处士郊居)》

B.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 (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

C.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 D.中

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中的几句。其中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与《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中的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都写到了夜(夕)凉,但表意效果又有区别。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 分)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共 12

鹭鸶 来鹄

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

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

鹭鸶 刘象

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清软冷摇风。

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

几日下巢辞紫阁,多时凝目向晴空。

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凰别苇丛。

【注释】①顶丝:头顶上细长的羽毛。②紫阁:指鹭鸶居所。③鸾:神话传说中凤凰一

类的鸟。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诗均在吟咏鹭鸶中寄寓情怀,来诗聚焦于一幅画面,刘诗则描绘了多个情景。

B.来诗一二句描写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神态,引出后面的议论

C.刘诗开篇赞美鹭鸶的品质,中间两联运用拟人、烘托等手法来塑造鹭鸶的形象。

D.刘诗以摩霄”“苇丛表现鹭鸶的生存环境,用字强调其实现愿望的信心。

2.刘诗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唐庚《春日郊外》)

D.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3.来诗和刘诗笔下的鹭鸶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6 分)

【题型——探究式式赏析】

【概念解读】

探究性赏析,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性题型。它重在对评论者观点的评价与

艺术感染力的评价上。

鉴赏步骤:

第一步:释义表态——对题干中提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第二步:理由分析——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分析说明。

第三步:归纳小结——照应题干,归纳收束。

注意:不要完全拘泥于答题步骤,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

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

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

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

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共 12 分)

水龙吟-莲子

王夫之1

平湖渺渺波无际,难认旧时青盖。荻絮横飞,蓼红斜眩,秋光无赖。拚⑵不含愁,据香密

裹, 泠泠珠佩。伴江妃⑶、泪颗盈盈,怕谁厮恼,幽房里,深深缀。

十斛明珠谁买。空望眼、 悬愁碧海。露冷昆明4,霜凋玉井5,兰舟罢采。自抱冰

魂,海枯石烂,千年不坏。莫抛掷、 一点孤心,苦留得,秋容在。

注释:【1】王夫之:明末清初人,曾在衡山举兵反清,明亡后隐居石船山。【2】拚:同

 

3】江妃: 指唐玄宗妃子江采萍,她失宠后曾拒绝玄宗赏赐的珍珠。【4】昆明:指汉武帝所建的

昆明池。 [5]玉井:井的美称。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硕的一项是3 分)

A.上阕前五句描写了波光浩渺、残阳冷照、万物凋残、萧瑟凄清的景象。

B.“十斛明珠谁买"承上启下,一个字表达了作者悲愤无奈的情感。

C.作者借莲子形象、江妃典故寄托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表达含蓄蕴藉。

D.本词运用渺渺”“泠泠”“盈盈等叠词,生动形象,读来音韵和谐。

2.“空望眼、悬愁碧海 一句中字化无形为有形,下列诗句的字也具有这一表达效

果的是(3 分)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A.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杜甫《月三首》)

B.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C.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温庭筠《咸阳值雨》)

D.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3.屈原的《离骚》状写香草寄托忠贞,后人评价王夫之这首词神契《离骚》,请结合本词和

下面《离骚》的相关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 分)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②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共12分)

行京口至竹里诗

鲍照1

高柯危且竦,锋石横复仄。

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

冰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

斯志逢凋严,孤游值曛逼。

兼涂无憩鞍,半菽不遑食。

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

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注释:【1】鲍照(约416—466),南朝诗人。他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出身低微,仕途坎

坷,曾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做幕僚。此诗作于跟随刘义庆徙任途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起笔不作关于旅程的一般交代,直接描写景物,节奏紧凑,富于力度。

B.“斯志”“孤游两句,承上启下,从描写旅途所见之景,过渡到感怀人生际遇。

C.“兼涂”“半菽两句,写无暇休息,粗陋的饮食也来不及吃,表现旅途的艰辛。

D.诗人认为,君子树立威名后再发号施令,小人就会谨慎小心,为之拼死效力。

2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两句中,作者写江河水寄寓哲思。下列诗文中没.有.运

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B.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

C.长河冻如石,征人夜中戍。(曹邺《蓟北门行》)

D.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3有人认为本诗高柯……倾翼六句描写景物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请从中任

选两句,谈谈你的理解。(6 分)

 

文言文阅读部分

 【题型——人物传记类】

【概念解读】

人物传记类综合试题的解题方式——“设问探究式阅读法,也叫五步阅读法

就是在文章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弄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如何评价?-----去进行设问和探究,以达到对文章内容整体的把握与理解。

? 如何评价:

评人——人物的性格与特征

评事——事件的感悟与启迪

(结构:释义表态——理由分析——归纳升华)

 

 

一、(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 18 分)

秦武安君伐韩,拔野王。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

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

怒,数让之。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

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

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

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所

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

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

愿王勿遣! 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

王许之。

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

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

分而为二,粮道绝。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

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

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按据上党民 按据:收拢安抚

B.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 更:更加

C.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 奉:两手捧着

D.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设置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王龁伐赵 

B.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 使赵不将括则已

C天下莫能当 与军吏士大夫

D.使赵不将括则 决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怒,数让之。

赵王怒,多次责备廉颇。

B.若胶柱鼓瑟耳。

大王的行事就如同胶柱鼓瑟一样不妥。

C.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奢不能难倒赵括,但也不认为赵括真会用兵。

D.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父子并不同心,赵奢希望大王不要任用赵括。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国散布谣言,离间赵国君臣,使得赵括当上了将军。 

B.赵王不听谏阻一意孤行,撤换了廉颇,导致赵军大败。 

C.赵奢为将时,尊重并爱护麾下的将士,与之同甘共苦。 

D.赵括曾分兵两路,企图突破重围,可惜最终未能成功。

5.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为什么赵括兵败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6 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6 题。(共 7 分)

6.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

·为政》)

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

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论语·雍也》)

④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

注释:【1】愈:胜。

1)因为对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有 

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断句中的意思,并解释全句

的意思。(4 分)

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3 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6 题。

陈咸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近臣,书数十上,迁

为左曹。父尝病召咸教戒官道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父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

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父乃不复言。

父死后,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诸刺史,内执法殿中,公卿以下皆

敬惮之。是时中书令石显用事专权,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时槐里令朱云残酷杀不辜,有

司举奏,未下。咸素善云,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于是石显微知之,白奏咸漏泄省中

语,下狱掠治,减死,髡为城旦,因废。

成帝初即位,大将军王凤以咸前指言石显,有忠直节,奏请咸补长史。复为南阳太守。

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以律程作司空。咸所居调发属县所出食物

以自奉养,奢侈玉食。然操掾史,郡中长吏皆令闭门自敛,不得逾法。下吏畏之,豪强执

服,令行禁止,然亦以此见废。

时车骑将军王音辅政,信用陈汤。咸数赂遗汤,后竟征入为少府。少府多宝物,属官咸

皆钩校,发其奸臧,没入辜榷财物。官属及诸吏,举奏按论,畏咸,皆失气。为少府三岁,

与翟方进有隙。方进为丞相,奏:咸前为郡守,所在残酷,毒螫加于吏民。咸坐。顷

,红阳侯王立举咸方正,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方进复奏免之。后数年,立有罪就国,方

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

(取材于《汉书·陈万年传(附陈咸)》有删改)

【注解】①钩校:探究查对。②辜榷:垄断、侵占。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 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数言事,刺.讥.近臣 刺讥:指责

B.于是石显微.伺.知之 微伺:暗中探察

C.然 操.持.掾史 操持:筹划,料理

D.与翟方进有隙,咸坐.免. 坐免:因……牵连被罢官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抗直,数.言事 后数.年,立有罪就国

B.父乃.不复言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C.公卿以下皆敬惮之. 顷之.,红阳侯王立举咸方正

D.髡为城旦,因.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理解:我全明白您所说的意思,您主要就是教我如何巴结、奉承人

B.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

理解:陈咸多次议论石显的短处,石显等人对他就怀恨在心

C.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

理解:朱云探听并等候裁决,皇帝命朱云上书申诉自己的情况

D.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

理解:红阳侯王立有罪回到封邑中,翟方进也奏明皇帝让陈咸回到原籍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陈咸开始对父亲所谓的教戒很反感,后来他却也贿赂权贵。

B.陈咸被髡首罚做苦工,是因为他在执法时滥杀无辜,施法严苛。

C.陈咸任南阳太守时对境内大户与下属均严治,可自己生活奢侈。

D.陈咸晚年为官,因为与翟方进有矛盾,先后多次被其奏请免职。

 

6.文中写陈咸仕途数起数伏,后被发回故郡,最终以忧死。(8 分)

1)请用一个成语或熟语形容陈咸的结局。(2 分)

2)你如何看待陈咸的结局?请从下列《论语》选文中选取一条,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

的看法。(6 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也。 《论语·学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

仁》;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题型——论述类】

【概念解读】

论述类综合试题的解题方式——“议论文三要素阅读法,也叫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阅读法,就是在文章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1. 弄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试题是从论点的角度设问,还是从论据的角度来回答。

2. 弄清证明观点或说理的方法与论证过程。

论证思路:首先——以什么为例,从什么角度,证明观点或说理的;然后

以什么为例,从什么角度,证明观点或说理的;最后——又以什么为例,从什

么角度,证明观点或说理的。

 

一、(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 19 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

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

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

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

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是恶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

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

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

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

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

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的一项是( )。(3 分)

不概于圣 概:大略

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是恶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烂

人事乎 抑:还是

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不有他术 术:途径、原因

A. 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的一项是( )。(3 分)

A. 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 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 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 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的一项是( )。(3 分)

A. 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 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 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 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 分)

认之者不塞则惑

吾无取乎尔也

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

分)

(二)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

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6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3 分)

7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

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

句意。(4 分)

二、(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 19 分)

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

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

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

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

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

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

尽之矣。

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

天子避子带之难,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其

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

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

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

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

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旷:荒废,耽误。 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 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

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的一项是(3 分)

智者之举事必因 因:凭借。

若是而犹不全 全:完备。

晋文公欲合诸侯 合:迎合。

君奚不纳之 奚:为何。

吾其能乎 其:大概。

天子之难 勤:为……尽力。

成教垂 垂:留传。

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 致:表达。

A.①⑦ B②⑧ C③⑤ D ④⑥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的一项是(3 分)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

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D.卒为齐国良工

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的一项是(3 分)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 分)

①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2 分)

②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2 分)

5.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6 分)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 11 题。(共 6 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6吾道一以贯之中的,指的是什么?曾子如何解释孔子所说的?结合《论

语》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孔子的是怎么理解的。(6 分)

答题中可参考以下各句中的部分内容: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②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④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

三、(一)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 19 分)

1)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

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

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 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

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将之器也。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 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 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3)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1则曰: 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

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

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

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

。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

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1】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士吏治.军簿至明 治:办理

②然虏卒.犯之 卒:士兵

③然此固.裨将之器也 固:本来

④若.夫.堂堂之阵 若夫:至于

⑤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 传:记载

⑥匈奴畏李广之略. 略:韬略

⑦虽.无功犹不败 虽:虽然

⑧鲜.不覆亡 鲜:少

A.①⑥ B.②⑦ C.③⑧ D.④⑤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

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

B.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挖苦程不识

C.叙广不啻口出

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

D.束伍严整,斥候详密

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

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②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4.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说明。(6 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0 题。(共 5 分)

5.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

言。”(《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其言之不怍也,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以上三则语录中孔子对言语的看法,并选择其中一则,结合你的

言语生活作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部分

? 【题型——层次概括题】

【概念解读】

? 考查方向:信息的筛选与语言的概括能力;

? 语言标志:哪些、哪里、怎样、为什么、原因、理由、具体概括说明.

? 答题步骤:

1、答题对象——问的什么

2、答题区域——对象所在的范围

3、答题语言——答题的语言形式

? 答题的语言形式有两种

摘抄:文段中议论评价语;

概括: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来答题。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的

①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

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

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

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

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

②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

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

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

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中感到了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

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

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

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

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和谐。

④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

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

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

气象 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

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不是校舍恢宏,而是

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

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

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

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塭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

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

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

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

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

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

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

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

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

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

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

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

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

些幸运地 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

有走进这些 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⑦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

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

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

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之地!

⑧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

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也只有在

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

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

爽,于一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

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

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

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竞是慷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 幽闲:清静闲适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的一项是(3  )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

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

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

为了说明北京之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 

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3.北京的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的一项是(3 )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4.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6 分)

5.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

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

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

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7 分)

【试题解析】此题为层次概括性试题。

①语言标志——“具体说明

②设问对象——胡同人家-北京文化-;

③答题区域——第⑥自然段;

④层次及答题语言——分三层,议论评价语;

5、探究型试题(略)

 

 

? 【题型——语意题·手法题】

【语意题的概念解读】

【手法题的概念解读】

? 考查方向: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目的。

? 考查方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

? 语言标志:含义意思

图的赏析

意蕴”“理解看法

? 语言标志:好处妙处

解释等。

赏析

? 答题构件:

? 答题构件:

①字面含义——在原文中的意思

1 手法(看对象)+效果

②字后含义——情感与写作目的

 作者的情感与写作目的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我有一匹马

鲍尔吉·原野

1

①我和父母现在住在阳光小区,聊天的时候,我说四五十年前的事,他们在说

六七十年

前的事,而整日开着的电视机在播报当下的新闻,比如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

桥。这场景像话剧,我们轮流上场,讲述时光的往事。时光在某一瞬间重新组合时,平

淡的生活会变得庄重起来,你成了历史的讲述人。

②父母老了,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我不敢带他们外出旅行,我的任务是访问他

们的故乡,带回照片和见闻跟他们分享。去年春天,我拜访我妈的出生地——巴林右旗

白音他拉乡宝木图村。村书记带我看过我妈出生的院落,当年是她祖父平乐爷爷的宅院。

书记说,有人想租这个地方办企业,村里没同意,建成了养老院,叫平乐养老院。我妈


听到后十分高兴。她说平乐爷爷一定赞成。今年 1 月,我到科左后旗的胡四台村探望病

中的堂兄,这里是我爸的出生地。回来后,我跟我爸说:经过胡四台全体村民的不懈

努力,你老家被建设没了。我告诉他:你经常回忆的白茫茫的沙坨子没了,现在除

了玉米地就是林地。狼和狐狸也没了,胡四台村五里外就是高速路。现在,你们村跟朝

鲁吐镇连上了。

咋回事他问。

房子和房子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镇了。

他表情变化有如云影从草地上滑过,那是几十年的光阴倏尔而逝。

 ⑥我去过一些地方,算一下,国内大概有一百八十八个市县区。在汉中的江边,两只朱鹮一前一后从我头顶飞过,它们通体橘红兼带粉色,翅膀和尾羽舞动流苏。我看朱鹮融入天际,而它能在天空俯瞰到什么呢明代修造的梯田里长满金黄的稻子,稻子们此刻正隐藏在柔纱一般的白雾当中。在安康的江边,往左手看,莽莽苍苍的大山是秦岭;往右手看,莽莽苍苍的群峰是巴山。巴山秦岭终日对视竟千万年,由此雄浑。广州的珠江边上,被搅碎的灯光在江流里神秘眨眼。江边有卖水果的摊子,情侣们倚着栏杆相互对视……我把这些见闻讲给父母听,我爸说:嗨,咱们国家大啊。我妈说:不光是大,咱们国家还好啊!在谈吐上,我妈每每显出比我爸水平高一些。

 ⑦退休后,母校赤峰学院请我去当特聘教授。学院与我商议为学生们开什么课,我说讲什么都不过是一个切入口,我们需要给孩子们阐述美。美不软弱,更不虚无,我们要通过诗文告诉孩子们国土广阔之美,还有人生的刚健之美、善良之美和朴素之美,我觉得这可以是一个持久的话题。在中国行走,放眼高天厚土,万壑群山,我们不能对之无视无感,不能放弃从中汲取力量。

 6 月上旬,查娜花(芍药花)在牧区开放。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像天上的星星收拢翅膀留在草原过夜,忘记回家。七十三岁的牧民班波若指着窗外的山坡对我说:这么好的花开了,我们的孩子却看不到。城里多了一个大学生,牧区就少一个年轻人。这么辽阔的草原,以后留给谁呢?说着,他用掌根抹脸上的眼泪。我什么都说不出,屋子里静得像能听到泪水流淌的声音。我听到我的眼泪落在采访本上。牧民们多爱自己的家园啊!他们爱小满时分从南方飞回的小黄鸟,爱芒种时分飞回的小蓝鸟,他们忌讳往河水和火里扔脏东西,他们转移蒙古包时,拔掉系绳索的木桩后,会把留在地上的洞填土踩实,以期明年长出青草。

 ⑨在海拉苏镇采访,食堂的女厨师给我端来一盘馅饼,说这是她哥哥用野芹菜汁泡软羊肉干和的馅,她烙的饼。你哥哥怎么来的”“骑马,三十多里路呢。我到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采访,牧民为我举办赛马。七匹骏马在细雨中哒哒跑远变成小黑点,又从小黑点哒哒跑来变成骏马,好几圈。在美丽的罕山脚下,他们为我举办蒙古语的诗歌朗诵会。从四面八方骑马骑摩托车来到的牧民们,大人孩子,一个一个从我身边走过,借篝火的光亮看我的脸。他们看得那么认真,我知道他们在看自己民族的作家长什么样子。我实在忍不住,躲到远处的老榆树的阴影里痛哭不已。是的,我在接过馅饼、听他们朗诵、看到细雨里的奔马时都流下了眼泪。这时候,所谓深入生活,实为生活深入到你心里。像山坡吹来的风、像瓢泼大雨那样抱住你,冲刷你身心的污垢。你会像蒙古黄榆一样坚韧,脸上有牧民那样纯朴的笑。

⑩近来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东西嗡嗡响,它叫《诺恩吉雅》。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的

名字,也是一位蒙古族女人的名字。这首流传百年的民歌与《嘎达梅林》堪称双璧,俱为

瑰宝。赤峰市正在筹划创作交响曲《诺恩吉雅》,由赤峰交响乐团演出,我来准备文学脚

本。我查阅一些资料,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越听越觉得这不只是一个姑娘出嫁的故事,

是思乡,是依恋父母,是河流与大地。歌者可以在歌声中放入所有美好的怀念。我发现,

诺恩吉雅其实也是我,我或我们,同样爱着家乡,爱父母,爱草原上的万物。

11 我有一匹马,这匹鬃发飞扬的蒙古马此刻正在贡格尔草原上吃草或奔跑。去年 8 月,

我的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赤峰市委宣传部专门召开现场直

播的表彰会,对我褒奖。我在答谢辞中说:我是西拉沐沦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

的光线把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树会上奖励我一匹克什克腾旗的铁蹄马2

后来我发现我的长相开始像马了,窄长脸,眼神机警而有野性。对我来说,马是更好的

归宿。作为马,我已没有追风的神勇,我是草原上温驯的老马,低着头,驮着我爸我妈,

驮着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因为,这里有让马喜欢的草,风和流水。

有删改)

注释:【1】鲍尔吉·原野:蒙古族作家,现为辽宁省作协副主席。【2】铁蹄马:与著名的乌珠穆沁

马、上都河马,并列为蒙古三大名马,传说曾是成吉思汗禁卫军的专用马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②段中的不懈努力”“建设没了写出了父亲家乡变化之大,语言幽默。

B.第⑥段通过描绘汉中、安康、广州江边的景象,呈现出祖国蓬勃发展的面貌。

C.第⑧段中写牧民因忧虑草原的未来而落泪,作者则因为深受感动而流泪。

D.第⑩段以双璧”“瑰宝比喻《诺恩吉雅》,表现了蒙古民族文化的璀璨。

2.下列对第⑨段中牧民形象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热烈豪放 B.纯朴深情 C.能歌善舞 D.勤劳勇敢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优美隽永,请从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5 分)

①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像天上的星星收拢翅膀留在草原过夜,忘记回家。

②我是西拉沐沦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

树。

4.文章结尾处驮着我爸我妈,驮着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一句意蕴丰富,请说说

你的理解。(6 分)

 

5.第⑦段中作者说要告诉孩子们人生有刚健之美”“善良之美”“朴素之美,请任.选.

其.一.,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作者倡导这种美的现实意义。(6 分)

 

 

 

三、阅读下面作文,完成各题

又见鹭鸶

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散步。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

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薄荷和鱼腹草的气味混合着弥漫在空气里,

风轻柔而又湿润。在桌椅间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松弛开来。

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生怕冲撞了它们惊飞了它们,便蹑手蹑脚

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在顺流而下大约 30 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

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

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

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悠然雅然„„

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

河滩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

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

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致,全

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

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

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

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①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②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

的河湾里。

4.本文的结尾,营造了怎样的审美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 

————————————————————————————————————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  12  16 日晚 8 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

震,震级 8.5,裂度 12,死 27 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 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和 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

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 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 6 千年来,在海原

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 6 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

瞬间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

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 条闪电穿过海原县


 

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

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

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

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

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

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 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

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

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

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

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 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 5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

100 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

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

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

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

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

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

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

顽强。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

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

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

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 27 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

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

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

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

一团浓浓的绿云。 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

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

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

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

历史教科书。(有删改)

1. 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案可查:有证据可查。案:案卷、记录。

B.枝叶连理:枝叶交缠的样子。连理:枝茎连长在一起。

C.合抱之粗:形容树身粗大。合抱:指两臂环抱。

D.东奔西突:形容山路曲折颠簸。突:凸出、鼓起。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③段描述了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是为了衬托

震柳的奇迹存活,也点明了震柳之名的由来。

B.文章结尾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

暗示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

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文章用惊心动魄的文字写地震,做到了文采、史料、哲思的结合,将可贵的震柳精

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来荡气回肠。

3.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 分)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

教科书这句话的理解。(6 分)

————————————————————————————————————

写作部分

? 【题型——思辨型材料类】

【概念解读】

思辨类关系型作文,是谈两者辩证关系的文章。作文材料常包含几个相互对立

或相对独立的说明材料和内容,它的标题通常是这样表示的:XX  XXX。如:四川

走与停,江苏的人与路,湖北出与入,北京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

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试题。

思辨类关系型作文的关键在于,文章的上下两个部分,各自分别阐述,不褒不

贬,不偏不倚,中间可用过渡段承接。结尾部分一定要总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系型结构基本结构图】 标题: XXXXX

开头:提出论点或论题

? 标题形式

——XXXXX

XX——阐述标题中的一个部分 ? 特点:分别阐述

A (A——B)

不偏不倚

不褒不贬

过渡段——承上启下

? 注意: 可不用过渡段,

但在分 别论述两 者关 XXX——阐述标题中另外一个部分

系后,一定要有阐述两

B (B——A) 者之间关系的文段。如

结尾:总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有过渡段,可放在结尾

部分总述。

A——B

———————————————————————————————————————

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二、朝阳一模: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不少于 700 字。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意思是成功不一定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但是却需要

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

附:标杆文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一类上)

三千多年前,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两千多年前,孔子为游说统治者实施爱民

之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一千多年前,张骞为促进汉朝与匈奴交流出使西域。虽然所处

的时代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共同的精神,那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

精神: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甘愿舍小我。

近代,这种精神亦被完美诠释。从八年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无我之士,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

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既有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伟大领袖,

也有像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革命勇士,还有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伟大科学家,无论

身份怎样、地位如何,他们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发扬并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

有我的精神,为后代子孙做出了榜样。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是在年少时便立下了兼济天下的无我理想。

人曾说:袁隆平在发明了杂交水稻之后,完全可以申请专利,这样便可以成为世界上最

富有的人。但袁隆平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在当今世界还有不少因饥饿而死亡的人,

无数双饥饿的眼睛在期盼着粮食,最终,他将发明交给了国家。是的,正是因为有袁隆平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的存在,才有了大家吃饱肚子的幸福感。

在工程落成启用一周年的前 10 天离世,虽然庆祝竣工那一刻没有他的身影,但谁能否认和

忘记他的功绩呢?正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一名领导干部离开岗位之后留下

什么,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说到河南兰考除三害,人们就会想到焦裕禄;

提及福建东山治风沙,人们就会怀念谷文昌;看到山东寿光的蔬菜,人们自然忆起王伯

……这足以说明,历史沉淀之后的评价,才是最好的评价。

然而,当今社会,无我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成了吃亏、愚蠢的代名词。追求个体实

惠成为一种时尚,而无私奉献精神则略显尴尬。有为之士的高尚行为,便会被有些人认为

是作秀、拉人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唤醒人们的集体意识与奉献精神成了重中之重。

《围炉夜话》云: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身处新

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青少年当粗粝能甘,但行前路,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

有我精神,无问西东。

——————————————————————————————————

三、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不少于 700 字。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指物有千差万别是自然规律,万物的多样造就

了大千世界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

国庆 70 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给我们带来美的震撼,

那是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美。

有时参差百态是一种美,有时整齐划一是一种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可以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

学艺术等方面展开。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

附:标杆文

个性之美与秩序之美

(一类上)

参差错落之美和协调统一之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趣,两者相映成趣,才共同描绘

出了今日灿烂美丽的世界。

唯有在尊重个性与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和谐与秩序,方能开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

荣局面。

的差异本是自然界恒一的法则,更造就了大千世界的多彩多姿。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讲究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既欣赏鹏之直上云霄,乘风一去九万里,亦尊重龟鳖在污泥中打滚作

乐,一任天然。而儒家思想则说:君子和而不同,其意指便在于君子之间情性的差异应

给予尊重。毕竟有海纳百川之包容才能尽染山河之美。由此可见,对个性之美的追求是一种

思想使然,于人于自然皆是如此。

秩序之美是一种后天形成的理性之美。人类自出生便具有改变世界的意欲和勇气——

即在无序的自然中创造有序的文明。从古代村落的分布和河流的治理,到现代的城镇和路段

的规划,无不彰显着人类的创造欲和对秩序的渴望。70 年前共产主义的先锋们为了共同的

理想浴血奋战,列阵时军容齐整,冲锋时无人退缩,这便是一种众志成城的统一的壮美。70

年后的国庆阅兵,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依然能带给散漫惯了的我们这些年轻人,

以极大的精神冲击和美的秩序震撼。由此可见,秩序之美不仅别有美学价值,更是一股改变

创造的巨大力量,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个性之美和秩序之美不是对立竞争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的关系。没了个性,秩序便

失之死板,甚至会变成暴力的专制;没了秩序,个性便可失之散漫,亦不能彰显其最大价值。

所以我们说,在当今时代,要尊重个性并推之及整体和谐,这必将是国际多元文化碰撞的唯

一解决方案。我们在过去的 20 年中,已经看到了太多文化趋同,文化吞并现象,从古村落

的消逝,到主流文化扩张、侵蚀亚文化,这已造成了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唯有在过去的失

误中汲取教训,方能指引我们更好地向前,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行之弥远。

愿未来的道路上个性与秩序并存,求同存异并重。愿世界共同发展,个性与

秩序之花都能更加绚丽的绽放。

————————————————————————————————————

? 【题型——说明性材料类】

【概念解读】

说明性材料是以介绍说明为主的作文材料。说明型材料的审题立意,就是根据

材料提供的已知信息,准确求证(确立)文章的写作重点与行文结构,迅速构思作

文。

说明性材料的已知信息一般包括:

①是什么——观点与内涵

②为什么——意义与重要性

③怎么办——办法与措施

注意:不是所有材料都完整地具备这三个方面的信息,所以在分解材料时,要

注意依据材料所提供的已知信息作文。

说明性材料的作文结构大多以观点式或三段论式结构为宜。

作文标题

文章主体部分以排比的形式,紧

扣标题或观点,用分论点作为每段的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或话题

领起句——不跑题不偏题

好处:条理清晰


正文:分论点——



各自独立

各有侧重


分论点——


注意:领起句的写作可从

分论点——

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这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来写。 结尾:照应开头或指出怎么办

 

【三段论式基本结构图】

作文标题

文章除开头结尾外,文章的主体

是由为什么(是什么)——分析问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或话题


题部分怎么办——解决问题部

这两个基本部件构成的。

好处:条理清晰


为什么(是什么)——理由——重要性

 

各有侧重


结构灵活

注意:为什么(是什么)


怎么办——办法与措施

怎么办既可以平分秋色,又 结尾:总结归纳与升华

可以各有侧重。

—————————————————————————————————————

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不少于 700 

丹麦设计师瓦格纳设计的“Y 型椅",既汲取了中国明式圈椅外形和意蕴的精髓,同时  体现了北欧设计的简洁思想。中国味与北欧风的完美融合,使得“Y 型椅成为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经典之作。

 从美洲传到中国的辣椒,最早只是被当作盐的代替品。后来中国人创造出了许多辣味 "的美食,辣椒成为中国烹饪的重要食材。而今,有些辣味十足的美食已经跨出国 门, 走向世界了。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请以文化互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


附:标杆文

1、文化互鉴

(一类上——观点式结构)

(开头——阐述什么是文化互鉴)

何谓鉴?关照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他国文化为鉴,可以知己之短长,继

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何谓互鉴?即在文化多元的世界,各文化互相以对方为镜子观照自己,美美与共。不妨

说,文化互鉴是文明多样性的催化剂,是多元世界共同发展的助推手。

(从实现文化互鉴的基础的角度)

实现文化互鉴,基础是以彼为鉴若是以邻为壑”“以彼为矛,自高自大,

却从不照一照文化这面镜子,本民族文化便得不到发展。假若邹忌不窥镜自视怎会有各

皆朝于齐的佳话?假若 1793 年面对马戛尔尼,中国不极其周到地将其打发,而

是照一照镜子,是否《中国近代史》便不会写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同时,以彼为鉴

也意味着否定文化虚无主义。他国文化这面镜子与本民族文化是平等的,设若照个镜子回家

便把孔家店砸烂,那是自毁根基、是剥离继承谈发展,是空中楼阁。故文化互鉴,双方都应

有尊重的态度,否则将带来文化封闭落后甚至斩尽消绝

(从文化互鉴的方法的角度)

实现文化互鉴,方法是以自我为主,为我所用。细究文化多样性,不难发现,各国文

化有差异是地理环境、历史制革等多种因素造就的。而能互鉴是因为异中有同,各个文

化中有相似的实践活动,如中国人与北欧人都要造椅子,全世界都要吃饭饱口腹之欲

故能借鉴之时需关照亦不能忘记。试想,朱红色的中国式圈椅硬生生的放在黑

白色调的简约客厅中,能好看吗?故互鉴且忌生搬硬套,而应深入了解他国文化继而取

其中精华为我所用。如瓦格纳取圈椅意韵融入“Y 型椅,如中国人根据菜品名特点以辣椒

调味。

(从文化互鉴的的角度)

实现文化互鉴,重点只在一字。若双方仅从一人开放国门,另一人闭关自守,

我们的世界如何共同发展?开放国的发展甚至还将激其闭关国的民族主义狂潮,带来种

族歧视甚至势不两立,隔阂日深。故中国不应关闭国门,坚持以彼为鉴的同时,更要让

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中华文化成为他国文化的镜子。若世界各国均能如此,想必如兼具中国

味与北欧风的“Y 型椅,又辣又可口的中华美食等文化互鉴的优质作品将越来越丰富,为

世界添一抹亮色。

(结尾——进一步阐述文化互鉴的意义)

以彼为鉴的包容态度,以我为主的具体做法,共同开放的姿态与行动推动文化互鉴,推动世

界的文化天空更加明媚开阔。

———————————————————————————————————————


2、文化互鉴

(一类中——三段论式结构)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述文化互鉴的基本内涵)

习总书记曾在亚洲文明交流大会上说:文化因互鉴而丰富。是的,文化互鉴可以丰

富本民族文化,推动其不断发展,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应和外国文化互鉴。在这里,我

说的文化互鉴是指思想文化的相互借鉴学习。文化互鉴的产生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的,用文明史观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创造更先进的交通工具,从以骆驼为交通

工具的丝绸之路,到以船只为交通工具的新航路开辟,再到如今以飞机为交通工具的全球化,

我们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日趋臻善,是文化互鉴的前提,得益世界交融连为一体。

我们才得窥思想文化互鉴之圣光。

(为什么①——阐述文化互鉴对本民族文化的意义)

思想方面的文化互鉴是可以丰富本民族文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闭门造车是作茧自缚不可取,参差百态的各国文化是一泓活水,互相借鉴,可令本民族文化

丰富生机。作为中国历史上占有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也曾因僵化而使独尊地位受冲击。北

宋思想家二程兄弟借鉴外来的佛教文化,解释儒家义理,汲取了佛教心无外物的精髓,

又体现佛学自身拥有的修齐治平思想,外国佛教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的完善融合,使得宋朝

理学的内核得以丰富,推动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经典学说。

(为什么②——阐述文化互鉴对世界文化的意义)

思想方面的文化互鉴,可以助力世界文化的发展。文化互鉴的过程,恰似各国文化互

引火种,使本国文化之火燃烧更胜之余,亦使世界文化剧火不息的发展。中国近代西学东渐,

启蒙思想传入,最早只被当作资产阶级维新派伸张政治诉求的工具,后随之深一步借鉴启蒙

思想中,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内核,将之与中国传统的天下大同思想结合,三民主义应

运而生。而三民主义作为一种互鉴而来的思想文化,跨出国门,在檀香山、东京、兴中会、

同盟会宣传三民主义思想文化,更多国家的人民被其中重视民生,五族共和等有普世价值的

思想文化所打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因思想方面的互鉴而丰富发展,焕发生机。

(怎么办——对文化互鉴要正确认识)

在今天我们也需要文化互鉴,正确认识文化互鉴是前提基础。文化互鉴不是文化侵略,

后者中输入国文化和输出国文化,地位是不相等的,是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

外延。文化互鉴中,本国和外国文化地位是平等的,我们应在认可热爱本国文化基础上,尊

重借鉴外国文化,如亚洲文明交流大会,参会国深入交谈,展开文化领域的合作,就是当今

时代文化互鉴的实证。除了内化于心,我们也要外化于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积极参

与孔子学院志愿者等工作,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结尾——再次指出怎么办,深化主题)

中华思想文化,之所以在长时间文化互鉴中未被中和或弥灭,源于其拥有的韧性——

竹般柔软坚韧,不易打断,既不强硬的闭门造车,又不绵软的被互鉴的文化所同化,将其他

国家文化互鉴作为养料,推动本国文化发展。我们应不断传承中华文化,有着文化自觉和自

信。

让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互鉴的过程中得以发展,让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互鉴之举,驰而

不休,久久为功。


【作文走向与预测】

2019 北京高考作文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不少于 700 字。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

体现出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

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迀、思想文化、

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背景分析】

任何高考作文题的产生,都离不开当下时代潮流的大背景。白居易所说的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这个道理。

1、当下时代大背景——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强国梦

22019 时代小背景——五四运动 100 周年、文化运动、爱国、民主

3、当下的我们大背景——爱国、立德树人、责任、担当

————————————————————————————————————

【北京查漏补缺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不少于 700 字。

砥砺,原意为磨刀石,后用作动词,有磨砺、锻炼之意。《山海经》上说西南三百六

十里,曰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砺。郭璞注:砥砺,磨石也。

精为砥,粗为砺。《白杨礼赞》中有坦荡如砥一词,《劝学》中有金就砺则利

……,自然的演进、个人的成长、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砥砺。

请以说砥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得体。

【审题指导】

1、当下大背景——新冠疫情

2、习近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凝心聚力共托希望

3、材料+题目,题目是关键,材料是作文立意与行文的引导和梯子,要充分利用材料的

提示与引领,迅速确定作文的结构与行文。

4、语录集锦: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富贵福祥,将厚吾之主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意思是

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

②大难兴邦,否极泰来

③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④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

从磨难中奋起。

⑥不见风雨,怎见彩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